一、海底捞标签事件

海底捞因为给用户打标签事件再次上热搜。据说海底捞会员系统中对一位用户的标签描述,引起了用户的不满——涉嫌侮辱、歧视。

当今社会,商家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,给用户打标签,做备注已经成为精细化运营的必备,一般企业也会使用用户标签功能。



二、什么是标签?

标签,是指对用户群体的某项特征共性的抽象提炼和概括,对用户打标签,实际上由标签维度,标签或标签值组成。

用户标签是构成用户画像的核心因素,是将用户在平台内所产生的行为数据,分析提炼后生成具有差异性特征的形容词。即用户通过平台,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景下做了什么行为,平台将用户所有行为数据提炼出来形成支撑业务实现的可视化信息。

所以标签是共性的提炼,并非是一句描述的话。以后企业根据标签来做营销和关怀动作。


三、如何建立用户标签运营体系?

既然说到体系,那就应该是一个由各种不同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,是一个闭环。

这个闭环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:

怎么收集标签数据?

收集什么标签数据?

怎么运营用户标签数据?




3.1 怎么收集数据?

这个部分也可以细化为2个层面:第一个层面是数据收集方式;第二个层面是数据存放的系统。

数据收集方式:

1. 用户填写

我的-个人信息完善

开机页的兴趣选择

2. 员工完善

这种一般存在企业中有类似导购等岗位的设置,这种岗位角色会与客户有一定的接触,所以可以对客户进行数据收集的补充。这种情况下,就可以利用导购等岗位的职员去完善顾客的信息。

数据存储:一般公司对于数据存储,都会有自己专门的数据库。需要查看这些数据,可以借助报表的形式展示系统后台,运营人员在报表中查看。

3.2 收集什么标签数据?

数据标签一般分为3个类型:

1. 用户的基础信息

用户的基本信息中,一部分是通用的例如:电话、性别这类人口学属性的字段;另一部分的基本信息字段是需要根据行业的不同,去收集的。

比如化妆品行业会重视收集脸型、肤质这类信息;服装行业会比较重视收集用户的身高、体重、体型这类信息。行业不同,用户的这部分信息收集要求也会不同。




2. 用户的行为标签

这种标签是根据用户的行为进行的动态标注,每个行为的衡量数值,是需要根据企业用户的历史数据进行划定的。另外,商品和品牌偏好,使用了一个动态标签的行为在对用户进行标注。

3. 用户的等级标签

这种标签的方式,是在横向的基础上,加入了纵向分层的效果。在用户运营过程中,这个标签不仅可以做分群精准推送,且可以看到用户纵向的流动。运营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使用户,向顶层流动。

3.3 怎么运营用户标签数据?

有了用户标签,最后也是最关键一步,就是标签的运用。标签的运用比较成熟的公司,一般是基于CRM系统对用户进行触达及管理。

CRM系统存储以上提到的全部用户标签信息,同时打通了短信、APP推送、微信环境的推送路径,运营人员只需要在CRM后台筛选需要标签用户,再通过指定手段去做推送,就能有针对性的刺激用户。

短信和push这些手段在市面上都是已经是很成熟的手段了,一般大概的转化率市面上都有统计。例如短信的点击转化一般在2.5%,如果在这之上,那转化就算好的。

但是对于用户标签的运营工作,仅仅通过短信和APP推送来触达顾客是远远不够的。一定还需要有更直接,触达用户的方式。

这个就是很多线下门店用微信触达顾客的方法,之前最常见的是线下每个门店注册一个门店微信号,只要是到店消费的顾客,门店的店员都会引导顾客关注微信号,后续门店也会通过微信去触达用户。

微信是一个比短信更为有效的触达方式,但是微信也有一个缺点,就是效果不好监控。所以出现了另外一个更有效的方式,企业微信触达。企业微信既可以做到触达,又可以监控数据。




四、如何设计标签?

4.1 标签来源

产品初期:在产品还没有用户的情况下,主要通过大量用户调研和行业调研,基于产品定位和业务需要梳理出初始目标用户标签,前期的人工工作量相对繁重,可对初始标签的设定准确性远高于凭空想象。

产品发展期:基于原有数据沉淀分析出来的精准性标签,与用户行为产生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,提炼出相对完善的用户标签;基于原有数据梳理标签,要注意数据排重,避免标签过于同质化。

4.2 标签属性

标签分为三种属性:静态标签判断用户基础需求,动态标签提升用户体验,预测标签提升用户转化,提高产品价值。

第一种静态标签:用户主动提供的数据:指用户不变的基础信息,多为用户固定数据,如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身高、体重、职业、地区、设备信息、来源渠道等。

第二种动态标签:平台介入的数据:指用户在平台内的特有标签,是平台根据用户行为给用户打上便于管理的标签。用户行为是指用户从启动APP到关闭APP阶段内,在APP内所有操作行为,如用户的点击、浏览行为、互动(评论、点赞、转发、收藏)行为等。

第三种预测标签:平台介入的数据,指根据用户在平台内的行为数据对用户未来行为或喜好进行预测;是设计千人千面和运营策略的关键;比如某电商平台,根据用户A“月均消费5单,且有数额过万的运动商品”的购物数据,平台会给用户A打“高频、品质敏感性、运动”的标签,后期会更多推荐高品质运动商品及相关运动品牌活动的精准推送。





4.3 “贴标签”方式

标签由平台运营团队创建,结合业务场景梳理出一批原始标签;注意标签创建要紧贴业务场景,为用户“贴标签”通常有两种形式,即用户是否感知到自己被“贴了标签”。

第一种隐性标签:后台给用户打标签,用户无法感知;后台结合用户前端的点击浏览行为等用户行为操作,自动为用户贴上相应类别标签,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用户行为真实度极高,平台易获取无修饰无加工的用户行为数据,不足之处对于平台来讲前期人工成本较高。

第二种显性标签:用户主动给自己打标签,即用户在产品前端页面手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标签,用户通过触发标签机制,后台机器匹配数据直接打标签。这种方式优点在于高效,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真实度偏低(初始标签存在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风险,用户也许会选择近义词也许跳过不选)。这种方式一般陌生社交产品和社区产品使用较多,目的是提升千人千面的精准度,提升用户体验。

若选择第二种形式,需要注意标签机制的设计规则(如标签默认前台固定页面展示,需用户手动选择后,标签自动隐藏不再显示)。其次后台注意标签选择排重,如出现A用户的标签既是后台添加又是用户自己选择,则保留用户自己选择标签。

最后要牢记:“用户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”,不是用户自己选择标签之后就万事大吉了,要结合用户行为数据持续优化标签。




4.4 标签的优化

第一种机器优化:机器根据数据反馈持续更新,优点在于机器的高效智能,不足之处在于投入的技术成本以及机器欠缺一定的精准性。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产品发展期,用户量较多,且有一套成熟的标签体系,机器已经可以达到一般的智能化,只需运营抽样进行精准度测试和标签规则优化即可。

第二种人工优化:人工对标签规则调整优化,优点是精准度高,不足在于人工运营成本高。这种方式适合产品初期,用户量小机器识别还不是很成熟,可以达到准确优化。

两种方式的选择需要结合产品周期和用户体量运用,无论何种方式,人工都需要持续根据产品业务场景对标签的规则进行调整优化,切记图省事忽略标签体系的优化,标签数据模糊,用户画像自然也会立不住,产品设计也会差强人意。




五、标签如何应用?

标签是给我们的个体用户进行属性判定的附属值,通常是人为规定的、高度精炼的特征标识;它根据用户在互联网留下的种种数据,主动或被动地收集,然后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抽出一个用户的信息全貌,从而帮助解决如何把数据转化为商业价值的问题。

标签是个人或企业的属性,是可以重复的,标签越多,我们对别人的了解就越全面;在工作中,我们可以为用户贴上各种标签,甚至可以通过标签来快速搜索到目标用户,只要我们贴的标签够多够准确,我们就能够快速及时了解我们的用户。但是,打标签不是标签越多越好,也不是越少越好。主要是根据业务场景应用,打某个标签,一定是这个标签有用的。所以设计标签的前提是:思考标签的作用是什么。

今天竞争变的更激烈,企业都想更加了解用户,给用户打标签,借此提供更加个性化,独特的用户体验,赢得用户忠诚。这本是无可厚非,但是打标签,并不是要把用户所有隐私都记录下来,更不是对用户主观的评价和描述。

企业要具备专业打标签的能力,更要善用标签,尊重用户。